鄭和-中國的斯穆斯林海軍上將

1400年代初期,鄭和率領世界最大的船舶,進行了七次探索之旅,前往印度洋周圍的陸地,證明了中國在造船和航行領域的卓越成就。

背景
鄭和(發音為榮哈)1371年出生於雲南,喜馬拉雅山山麓,海拔6,000英尺(約2,000米),距離最近的海港兩個月。鄭和小時候叫馬和(馬三保/馬三寶)。馬和的父親不是蒙古帝國的官員,也不是蒙古人。家族的祖先是波斯穆斯林人,馬和的父親和祖父都向麥加朝聖。

蒙古人在大約1250年至1350年之間控制著橫跨中亞的絲綢之路路線,並在這段時間裡也統治了中國,但隨後該帝國分裂為許多較小的汗國,每個汗國由不同的汗國統治。

由此產生的無政府狀態和戰爭激起了商人使用海上航線的機會,後來到1400年左右,大多數長途貿易都通過海上運輸。馬和出生前三年,中國人重新控制了新明朝的帝國。
當馬和大約十歲時,明軍入侵雲南,將其從蒙古人手中奪回,並將其置於明朝的控制之下。明朝士兵在戰鬥中殺死了馬和的父親,並俘虜了馬和。按照少年俘虜的習慣,他們用劍切斷了他的睾丸和陰莖。他在這次創傷中倖存下來,成為皇帝的第四個兒子朱棣的僕人-太監。

永樂皇帝的兒子朱棣比馬和大11歲,他們居住在中國北方蒙古領土附近的北京,他們花了很多時間在蒙古草原上騎馬運動。漸漸地馬和變得異常高大強壯,成為一名熟練的戰士和勇敢的領袖。
1402年,朱棣以武力從侄子手中接過王位,並自封為永樂皇帝。他將他的同伴親信馬和任命為宮務主任,並為了紀念馬和在爭奪王位的戰鬥中的名字而更名為鄭和。(鄭是永樂最喜歡的戰馬的名字)永樂統治年間從1402年到1424年。
七個航程
當時永樂皇帝表現出了極大的野心,眼見已征服了越南並試圖戰勝日本。他擴建故宮,在北京建立了新的帝國首都,並延長了長城。更令他心動的是,控製印度洋的貿易,他的第一個行為就是3500艘船的建造,由鄭和監督建造。
史學家的研究,當時中國的造船技術,造出的船體是世界上已知最大的。鄭和的九桅旗艦長約400英尺。作為比較,哥倫布(Columbus)的聖瑪麗亞(Santa Maria)只有85英尺長。

印度和斯里蘭卡
第一次、第二次的下西洋(1405-1407)
兩次路線基本上是一致的,年間為1405年到1407年,以62艘9桅寶船(treasure ship)航行,後面路上將近200艘其他各種大小的船,載有水手、文員、口譯員、士兵、工匠、醫生、馬匹、穀物、氣象學家和28,000名武裝部隊。艦隊停在佔巴(越南中部)和暹羅(今天的泰國),然後到達印度(Calicut),斯里蘭卡,菲律賓,爪哇和蘇門答臘。
歷史學家對描述這些船隻大小的說法一直持懷疑態度,直到1962年,長江沿岸的工人在一個巨大的舵子旁邊發現了一個36英尺長(最初是一個轉向柱)的木製木材。能夠操縱540到600英尺長的船是正確的尺寸,而正確的年齡(可追溯到600歲)來自鄭和的一艘船。

在航程即將結束時,鄭和的船在巨港蘇門答臘港口遇到海盜。海盜首領假裝提交,以逃脫。但是,鄭和展開了一場戰鬥,輕鬆擊敗了海盜-他的部隊殺死了5,000多人,並將領袖帶回中國被斬首。
第三次下西洋(1409-1411)
當時有48艘大型艦艇和30,000名士兵,同樣從太倉劉家港出發,這次的航線比第一、二次都要長遠一些,而且經過馬來半島和錫蘭(斯里蘭卡)前往馬六甲。 不幸地,他的部隊與一個小王國爆發戰爭,錫蘭山(羅依伽摩國)國王王亞烈苦奈兒(Vira Alakesvara),一場苦戰之後,鄭和俘虜了國王,將他帶回中國,後被永樂皇帝釋放,並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波斯灣和非洲
第四次下西洋(1413-1415)
這是鄭和最壯觀且最重要的一次,他擴大了探險的範圍,航行三萬名士兵,前往阿拉伯波斯灣的霍爾木茲。他率領艦隊前往阿拉伯半島和非洲好望角,在霍爾木茲,亞丁,馬斯喀特,摩加迪沙和馬林迪。他帶著異國情調的物品和生物返回中國,其中包括長頸鹿,這些動物被解釋為中國神話中的麒麟,一個非常吉祥的神獸。

第五次下西洋(1417-1419)
這次航行主要是訪問南亞的十七個國家的元首,鄭和訪問對方家園後,國王們回禮便來到中國,以向明朝宮廷致敬。在這次旅行中,鄭和進一步冒險,先是到達紅海口的亞丁(Gulf of Aden),然後是非洲的東海岸,停在摩加迪沙(Mogadishu)和布拉瓦(在今天的索馬里 Somalia)和馬林迪(肯尼亞 Kenya)。
旅途中他經常遭到各式各樣的敵人或對手,對鄭和來講是小事一椿。許多來訪國家的大使最後都隨他回到了中國。
當他到達阿拉伯時,有19個國家派遣大使帶著送給朱帝皇帝的禮物登上鄭和的船隻。

鄭和從非洲帶回了獅子,豹子,駱駝,鴕鳥,犀牛,斑馬和長頸鹿等異國情調。這些動物在中國引起了軒然大波,例如,長頸鹿被認為是麒麟的活生生的證據。麒麟是代表吉祥的中國獨角獸。有一個倖存的彩繪絲綢捲軸,顯示了孟加拉國王賽義夫·丁·哈姆扎·沙(Saif Al-Din Hamzah Shah)送給皇帝的長頸鹿。除了動物,鄭和還帶回了寶石,香料,藥品和精美的棉布,以及對陌生的外國人和風俗的認識。
第六次下西洋(1421-1422)
由41艘船組成,航行至許多先前訪問過的東南亞和印度,並在波斯灣、紅海和非洲海岸停留,主要是為了使19名大使返回家園。不到一年的時間,鄭和返回中國後,就派遣了自己的艦隊繼續追尋數條單獨的路線,小艦隊船隻開往在今天的莫桑比克向南到達索法拉(Província de Sofala)。
第七次下西洋(1431-1433)
由永樂皇帝的繼任者,其孫子宣德皇帝批準。準備最後航程的寶藏艦隊,任命鄭和指揮,這次探險有一百多艘大型船和超過27,000名人員,儘管鄭和今已59歲,身體欠佳。
航行經過了南海和印度洋的所有重要港口以及亞丁和霍爾木茲,沿紅海到達吉達(Jeddah),距離聖城麥加和麥地那聖城(المدينة المنورة al-Madīnah al-Munawwarah)僅幾百英里。
在1433年的回程當中,鄭和將軍去世了,很可能是在現在的印尼水域。他被埋葬在海中,他的下屬帶回了辮子和一雙鞋子,將其埋葬在南京。

銘記他的冒險
鄭和與之前和之後的許多偉大探險家一樣,在他的第七次遠征探險中途去世。這位偉大的海軍上將於公元1433年在卡利卡特去世,他的遺體被送回中國在南京安葬。

鄭和經歷了一系列令人難以置信的旅程,因為他在1432年在中國福建立下了「天妃靈應之記」碑(碑文詳情 連結):
皇明混一海宇,超三代而軼漢唐,際天極地,罔不臣妾。其西域之西,迤北之北,固遠矣。而程途可計。若海外諸番,實爲遐壤,皆捧琛執贄,重譯來朝。皇上嘉其忠誠,命和等統率官校旗軍數萬人,乘巨舶百餘艘,齎幣往賚之;所以宣德化而柔遠人也。自永樂三年,奉使西洋,迨今七次,所歷番國,由占城國、爪哇國、三佛齊國、暹羅國,直踰南天竺錫蘭山國、古里國、柯枝國,抵於西域忽魯謨斯國、阿丹國、木骨都束國,大小凡三十餘國,涉滄溟十萬餘里。

參考
- Ming treasure Ship and St. Maria, by Cire Sarr. http://www.southchinasea.org/2011/08/19/ming-treasure-ship-and-st-maria/
- 福建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,《鄭和下西洋航行》(中國:中國洲際出版社,2005年),第8頁。
- Shih-shan Henry Tsai,《明代太監》(阿爾巴尼:紐約州立大學出版社,1996年),第157頁。
- Chinese Admiral in the Indian Ocean,Cynthia Stokes Brown,https://www.khanacademy.org/partner-content/big-history-project/expansion-interconnection/exploration-interconnection/a/zheng-he
- The Ming Voyages, http://afe.easia.columbia.edu/special/china_1000ce_mingvoyages.htm
- The Seven Voyages of the Treasure Fleet,ByKallie Szczepanski,https://www.thoughtco.com/the-seven-voyages-of-the-treasure-fleet-1952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