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 川原慶賀《唐人屋敷》藝術 - 慶典 龍舞,日人稱“蛇躍、蛇踴”(龍踊りは)。廟前飄揚著天上聖母的旗幟,是唐人重要的信仰之一,其他尚有觀音堂、土神堂。 彩舟燒,日本人稱龍舟競渡(ペーロン競漕),融合了福建習俗燒王船,演變為彩舟燒。 戲劇,明清戲曲流傳到日本的樣貌,唱雙簧的二名主角,皆是男性,他們妝容獨特,用粉餅將臉塗白,綁一個沖天炮的髮型,手拿扇子。
唐人屋敷 川原慶賀《唐人屋敷》藝術 - 超級唐人豪宅 100萬福建人往來中國、澳門和長崎。為了防止勢力逐漸擴大的宗教傳播與走私貿易,鎖國。 中國不是基督教國家,沒有必要隔離,直至清康熙皇廢除明海禁,開海貿易,短短三年,去長崎經商的中國商船,由24艘激增到115艘,大量金、銀、銅外流。
出島藝術賞析 川原慶賀《出島》藝術 - 荷蘭館料理部屋 荷蘭商館料理部屋描繪了一個細節,最是令我玩味。印度奴隸(裹著渾圓的紅頭巾)用雙手小心翼翼捧著土缽盆(調味盆),日本雜役(戴著八角帽)輕輕搖晃香料瓶。穿燕尾服的屠夫,服飾在畫作中是身分的象徵,屠刀暗指掌握權勢,烹飪室有明確的階級分工。
出島 川原慶賀《出島》派系藝術 - 擊球表 屏息的瞬間 《擊球表》屏息的瞬間,大師川原慶賀透過大面積的長方形與三角形等幾何圖,架構起一個寬廣的空間。 畫中他對肢體語言描寫的張力更是迷人,通過眼神、肢體、面部表情和衣著打扮。有次序邏緝地安排歐洲貴族們、兩名日本藝妓,和一名非洲奴隸併排觀看。 醫生西博爾德(Philipp Franz von Siebold)是畫中的男主角,三位紳士,右手拿著球桿,形成三足鼎立的畫面。西博爾德的一生都在博弈。
出島 《出島荷蘭人的生活》川原慶賀 Kawahara Keiga (1786-1859) 桌球(撞球)於1764年在日本引入出島; 在川原慶賀(Kawahara Keiga)的畫作中,它被稱為“擊球表”(Ta striking table)。
川原慶賀 《唐人屋敷》(唐館)川原慶賀 Kawahara Keiga (1786-1859) 《唐人屋敷(唐館)》系列,喜歡的讀者可以到長崎歷史博物館、平野政吉美術館一睹真跡。它們描寫當時唐人、外國人在長崎這個國際大都會的生活,體現文化多元、宗教多元。中國人在過日本人的節人時高舉舞龍舞獅,打扮著中國人的時尚,過著在家鄉的生活。
出島 川原慶賀《出島》藝術 - 荷蘭晚宴 超級富豪的角力賽 “荷蘭晚宴 Dutch Dinner”中,透過精緻工筆,捕捉餐桌上最經典的人物與器物,“拍攝”了人類史上最豪華的時尚派對--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超級富豪們,席間酣暢恣意的姿態躍然紙上。飲食文化的差異,再次衝擊著東方人的眼球。 - 工藝技術提昇的前奏曲 - 日本瓷器躍升富豪寵兒 - 1.八角瓷盤--歐洲上流社會的寵兒 - 2.葫蘆瓶--日本有田燒精品 - 大啖豬頭牛羊腿 - 潮牌洛可可服飾 - 帽子洩漏的秘密 - 藝伎、奴隸與舶來寵物
出島 川原慶賀《出島》藝術 - 荷蘭船入港 《出島》藝術 - 荷蘭船入港 兩名荷蘭男子在瞭望臺用望遠鏡看著長崎港, 畫中央歐式藍磚陽臺,佔據大部份的畫布,陽臺上一位荷蘭男主人,拿著望遠鏡眺望海口,運用透視法使畫面有了深度空間,遠方一艘“荷蘭船“被拖入”長崎港。 主角:西博:西博爾德(Siebold),德國內科醫生、植物學家、旅行家、日本學家和日本器物收藏家。他是日本第一個女醫楠本稻(日語:楠本イネ)的父親。 畫家川原慶賀:江戶時代晚期,川原慶賀( Kawahara Keiga 1786-1680)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擔任畫家
出島 川原慶賀《出島》派系藝術 - 與世隔絕的荷蘭島 Dejima,“出島”,是一個扇形人工島,只有120米乘75米,並通過一座小橋連接到長崎;約有二十名荷蘭人,受荷蘭東印度貿易公司聘用。 Dejima 藝術呈現濃厚的西方寫實主義特色,有意識地表現了自身的人道主義關懷:即使是被嚴密隔離的出島,觀察者的觀點角度沒有區分種族的異同,文化的交流依舊緩緩默默的發生。藝術家將自己投射到他者的形像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