環球之旅,澳門神秘的「葡萄牙石仔路」

澳門議事亭前地(噴水池)與葡萄牙里斯本的發現者紀念碑廣場(Rossio),如出一轍,白為底,黑為圖。粵語:食水深,正是諷諭葡國殖民掠奪的行徑。 石仔路的鋪設是一項極為繁複,它隨著古羅馬帝國擴張,流傳歐洲,是拜占庭文化輝煌的成就。

環球之旅,澳門神秘的「葡萄牙石仔路」

澳門議事亭前地(噴水池)葡萄牙里斯本發現者紀念碑廣場(Rossio),如出一轍,白為底,黑為圖,極簡風格是典型的葡式碎石路(葡萄牙語:Calçada Portuguesa)(Eng: Portuguese pavement),兩旁歐式建築有如濱臨海岸,波浪圖騰層層推進,由於材質獨特(玄武岩、花崗岩、石灰岩),在陽光下閃爍著璀璨的光芒,動感十足。

澳門議事前地(噴水池)
葡萄牙里斯本發現者紀念碑廣場(Rossio)

Rossio廣場上,鑲嵌著一幅鳥瞰世界地圖,被包圍在海浪中,四周星芒四射,又如花瓣綻放,地圖上刻著發現新大陸的日期:1498年,達伽瑪(Vasco da Gama)發現印度洋航線揚帆之處;

發現者紀念碑廣場(Rossio)鳥瞰世界地圖

澳門的石仔路

議事亭前地、氹仔舊城區、大三巴牌坊前廣場三處,是最早鋪設石仔路的地方,舊石仔路不一定有圖騰,石塊也較小,歷經雨水百年滋潤,光芒內斂,斑駁脫落,滄桑古樸,安靜地訴說著一段身世:

它們是隨著葡萄牙商船從里斯本繞過好望角,來到澳門的壓艙石,為了保持商船在波濤洶湧中平穩航行,將之墊在船艙底部;回程時,商船滿載掠奪的貨物,不需要它們了,便遺棄在澳門,充當鋪路石材。
石仔路的小石原來是壓艙石,為了保持商船在波濤洶湧中平穩航行,將之墊在船艙底部

粵語:食水深,正是諷諭葡國殖民掠奪的行徑。那麼,石仔路對於本土澳門人而言,不是甚麼愉快的記憶。


澳門回歸和石仔路

二十世紀初,澳門回歸前,政府大規模推動重建石仔路街道工程,專程由葡國買回石材,聘請葡國設計師,澳門街行腳多處鋪設了新式石仔路,甚至設計商家地標,迎合潮流文化;而刻意本土化的符號學:海馬、魚蝦、海星、船隻等等圖騰,試圖要讓踩踏過的人們懷想:這個現代化的國際賭城,曾經,也是個樸實的漁村。

澳門街多處鋪設了石仔路,上面放著本土化的海馬、魚蝦、海星、船隻等等圖騰

這個舉動就像紅樓夢裡,賈政在鋪張興建的大觀園裡設置稻香村一樣,引發率真的寶玉一番議論。無論如何,這個計劃成功吸引了觀光潮,初始的質疑聲浪也淹沒在潮流裡。話題一炒,新浪一翻:航海的光榮,同時分潤給葡萄牙與澳門兩個漁港。

令人困惑的是:為甚麼要在回歸前大面積的重建被殖民的烙印?

除了吸引觀光財,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,每日趕路開工的百姓,那些磨損高跟鞋,摔傷拐杖與膝蓋的石仔路,能有更深刻的文化意義嗎?

跨洲越洋,神秘的「葡萄牙石仔路」:人工一塊一塊敲打進地面

石仔路的鋪設是一項極為繁複、耗時的傳統工藝,必須先將石塊磨製成適合的大小,再一塊一塊敲打進地面,拼湊成圖,屬於馬賽克鑲嵌工藝的一種,起源於美索布達米亞平原,隨著古羅馬帝國擴張,流傳歐洲,是拜占庭文化輝煌的成就。

土耳其,聖索菲亞教堂鑲嵌化,以基督精神為主題,是拜占庭藝術主要內容

龐貝遺跡出土的亞歷山大馬賽克(Alexander Mosaic是最著名的地板鑲嵌畫,內容描繪伊索斯會戰征服者亞歷山大追擊波斯大流士三世的場景

亞歷山大駕著愛駒布希發拉斯(Buchephalas衝進沙場,眼神直視對手。獨特的前縮透視法(foreshortening),描繪中央背對的馬匹,讓觀畫者聚焦於大流士三世預備逃亡的神態。壯闊的場景,兵馬擁擠喧鬧,呈現豐富的戲劇效果。亞歷山大的胸甲上,畫的是蛇髮女妖梅杜莎的肖像,戰爭裡,她搖身一變,從猙獰的妖怪昇華成戰士的保護神。

這幅畫,技法上使用50萬塊以上微小有色鑲嵌磚,以蠕蟲狀工藝鋪成蜿蜒的曲紋,當時的馬賽克鑲嵌工藝高度發展,成就斐然。如今傳承困難,藝師凋零無幾。

亞歷山大馬賽克,技法上使用50萬塊以上微小有色鑲嵌磚

歷史的見證,澳門白鴿巢公園(Camoes Garden, Macau)

看到史詩般氣勢磅礡的馬賽克工藝。我們的雙腳,踩在與盧濟塔尼亞英雄們的連結點上

史狄喇(Jorge Estrela)根據菲狄士(Lima de Freitas)大師的繪圖製作,將葡萄牙詩聖賈梅士(Luís de Camões)創作的盧濟塔尼亞人之歌,重要的十個章節呈現。內容歌頌瓦斯科·達·伽馬(Vasco da Gama )開闢通往印度航線的冒險精神,被譽為葡萄牙史詩聖經,葡國魂,又為路濟塔尼亞人之歌(Os Lusíadas)

澳門白鴿巢公園 Camoes Garden, Macau, 葡國魂,又為路濟塔尼亞人之歌(Os Lusíadas)

首先映入眼簾的,是女神維納斯(Venus),用她堅挺潔白的乳房,抵住達·伽馬(Vasco da Gama )的船隻上堅硬的龍骨,逼使他們倒退,深怕他們誤入摩爾人設下的陷阱,困在風暴中受難。

《第一章》
善美愛神維納斯,抗拒惡神護葡人

女神巨大而慈愛的身軀,對比胸前輕巧的船隻,張力十足。然而,堅毅的盧濟塔尼亞英雄們,絕不輕易退縮,波瀾壯闊的航海故事就此展開。這十幅作品運用大量的對比,大面積的塊狀構圖,表現著現代藝術的風格。工藝技巧雖不同,與亞歷山大馬賽克仍有共同的命題:奮戰中的英雄們,女神的眷戀與保護從未缺席

閱讀更多:白鴿巢公園石仔路之葡國魂秘密 (1-5章)

石仔路的環球之旅

在一次環球旅行中,埃內斯托·馬托斯(1833-1918 Ernesto Matos)拍攝了葡式石仔路在以下地區分布最為廣泛:亞速爾群島馬德拉莫桑比克澳門香港上海北京舊金山(美國)檀香山(美國)里約熱內盧布拉格阿利坎特布魯塞爾直布羅陀帝汶等等。這意味著甚麼呢?葡萄牙人繼承了征服者的姿態,葡式人行道繼承了馬賽克鑲嵌工藝,與日不落帝國版圖的擴張,一齊傳播到世界各地,成為永恆的印記。

資料來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