澳門仁慈堂-耶穌會瓷器的見證

仁慈堂博物館的耶穌會瓷器,令人著迷。裡面收藏了大量的盃、碗、罐、盤、燈、瓶。 包含乾隆淡墨彩描金大盤,繪畫了耶穌受難的故事。標了乾隆青花瓷盤、聖水罐、細頸瓶。描繪中國佛、道的神仙,乘著祥雲俯察人世。

澳門仁慈堂-耶穌會瓷器的見證

位於大三巴教堂附近的仁慈堂博物館,是澳門第三所以宗教為題材的博物館,保存一系列完整的耶穌會瓷。(其他二所為:大三巴天主教藝術博物館與墓室玫瑰堂聖物寶庫)。

為甚麼重要的基督聖物與藝術品會保存在澳門呢?

15世紀,兩大航海強國西班牙葡萄牙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的調解下,於1493年簽訂的一份瓜分全球航海權的協議----《托德西利亞斯條約》  。教皇亞歷山大六世(Alexander,VI,1492-1503)佛德角群島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線為分界線(教皇的子午線),授予葡萄牙國王遠東地區保教權;自此,耶穌會傳教士選擇(葡屬)澳門作為在華基地;所以,早期耶穌會教士都是先到澳門,才能進入中國,基督的聖物與藝術品也就隨著傳教士保存於此地。

澳門仁慈堂-耶穌會瓷器的見證 - 托德西利亞斯條約
澳門仁慈堂-耶穌會瓷器的見證 - 教皇亞歷山大六世(Alexander,VI,1492-1503)
澳門仁慈堂-耶穌會瓷器的見證

插圖版畫影響耶穌會瓷

“耶穌會瓷”指在中國瓷器表面,以歐洲宗教主題作彩繪裝飾的作品。盛行於清乾隆年間(1736年至1796年),明清時期,插圖版畫耶穌會傳教的重要媒介,例如:《新史像解》、《程氏墨苑》〈聖母像〉、〈受難圖〉、《救世主實行全圖》,都曾影響耶穌會瓷的內容,形成中西合璧的特殊風格。

澳門仁慈堂-耶穌會瓷器的見證 - 《程氏墨苑》聖母像、受難圖
澳門仁慈堂-耶穌會瓷器的見證 - 《程氏墨苑》聖母像、受難圖
澳門仁慈堂-耶穌會瓷器的見證 - 攝於澳門仁慈堂,耶穌會瓷15-17

仁慈堂,珍藏文明交融之寶地

仁慈堂有450年的歷史,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(2005年)。由首任主教賈耐勞 (D. Belchior Carneiro)於1569年創立,是一棟富有新古典主義風格的歐陸式建築物,簡樸、理性、復古。

澳門仁慈堂-耶穌會瓷器的見證 - 攝於澳門仁慈堂

然而,更令人著迷的,是館藏裡的寶物,紀錄著耶穌會來華傳教,歐洲教義與東方圖騰結合,繪製於瓷器上的重要歷程。彼此彰顯、異中求同,跨越鴻溝,找到人類精神連結的美好與感動。館藏能見到豐富的器型包含盃、碗、罐、盤...等等十分多元。

豐富的宗教題材

製瓷技術方面:琺瑯、白瓷釉上彩、墨彩描金、紅彩、五彩與青花皆完備;時間囊括乾隆、嘉慶、道光、同治年間成熟技法。其中彩繪的圖案與花紋,融入基督故事與東方的元素,著實令人玩味。

耶穌受難(乾隆淡墨彩描金大盤)

耶穌會瓷裡其中有一套23cm直徑的乾隆淡墨彩描金大盤,一套四只,紋飾為盤心分别繪耶穌誕生、受難、復活、昇天四圖,盤邊以鳶尾花(在聖經題材中象徵勝利、純潔、三位一體)圍繞,局部描金,非常精美。淡墨彩,法語叫做 en grisalle ,在歐洲屬名貴品種;四只齊全則極罕見,尤其「昇天」更稀缺。有幸親自拍攝到澳門仁慈堂博物館藏「受難」一款,碗與盤共一組。

澳門仁慈堂-耶穌會瓷器的見證 - 耶穌受難(乾隆淡墨彩描金大盤)
澳門仁慈堂-耶穌會瓷器的見證 - 仁慈堂博物館藏「受難」

耶穌受難前一晚,吩咐11個門徒喝下聖杯裡,象徵他的血的紅葡萄酒,藉此創立了受難紀念儀式(右)。杯座是鴿子的羽翼,表示聖靈降臨,象徵純潔。

耶穌受難後,安息日的前一日,約瑟將耶穌的屍首取下,用麻布包好,安放在磐石鑿出的墳墓裡(左)。杯座描繪一隻羔羊,是犧牲的祭品,但也表示溫馴、與接受。

澳門仁慈堂-耶穌會瓷器的見證 - 磐石鑿出的墳墓裡(左)、受難紀念儀式(右)

乾隆青花瓷盤、聖水罐、細頸瓶

乾隆青花細頸瓶

仁慈堂博物館藏「受難」乾隆青花細頸瓶,描繪中國佛、道的神仙,乘著祥雲俯察人世,收錄在仁慈堂中,標示著當時歐洲傳教士試圖研究東方宗教的歷史。

澳門仁慈堂-耶穌會瓷器的見證 - 描繪中國佛、道的神仙,乘著祥雲俯察人世

聖水十二效

用楷書寫著聖水十二效,將聖水與民間迷信結合,李九功的《勵修一鑑》,紀載著地方上的神異奇蹟,例如聖水有收歛人心、潔淨人情、洗滌小過、驅除魔鬼、拯救產難、肥沃田園、治療疾病、驅除瘟疫、避免賊仇、避免猛受襲擊、避免風波、拯救火災等十二功效。

澳門仁慈堂-耶穌會瓷器的見證 - 描繪中國佛、道的神仙,乘著祥雲俯察人世

青花瓷盤

描繪聖經中耶穌接受洗禮,用約旦河聖水來洗凈自己凡世的罪,天使隨側,降臨的鴿子象徵聖潔,有趣的是:圖中約翰用聖水幫耶穌灌頂,基督教聖水儀式原本是用撒或滴的方式與人祝福,然而,這幅圖融入了密宗灌頂儀式,用四海的水從頭頂灌下,表示為王者祝福,是中西方宗教思想相互參照、理解的表現。

澳門仁慈堂-耶穌會瓷器的見證 - 用約旦河聖水來洗凈自己凡世的罪

瓷盤

描繪耶穌在「骷髏山」釘上十字架的故事。

澳門仁慈堂-耶穌會瓷器的見證 - 耶穌在「骷髏山」釘上十字架的故事

青花魚尾瓶

描繪著信徒騎在一頭羚羊或者鹿的背上,遠景的松柏挺拔茂盛,聖經詩句:「我的良人好像羚羊,或像小鹿」– 鹿在聖經中象徵復活。與中國文化中松柏長青象徵長壽,同樣顯出活潑的生命力。

澳門仁慈堂-耶穌會瓷器的見證 - 青花魚尾瓶

畫中人物,表情、線條、服飾皆有著濃厚的東方繪畫的寫意風格,飄逸瀟灑,然而內容卻以歐洲宗教為主題,東西合璧,十分值得玩味。

植物圖騰

聖經中的植物:鳶尾花象徵勝利、野百合象徵汙穢中仍保有聖潔、稻穗象徵飽滿而謙卑、五瓣玫瑰是真誠的愛、葡萄象徵富庶等等,善惡果則是描述亞當夏娃被趕出伊甸園的故事,有著豐富的意涵與典故;中國的五瓣梅象徵堅忍不拔,冰清玉潔、荷花象徵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、菊花是隱逸之士、牡丹則是富貴的象徵,蘭花象徵簡約淡雅的品格,也有獨特的文化內涵。凌霄花花語是慈母之愛,偶爾描繪一隻鳳蝶飛舞,鳳蝶體型較大,色彩斑斕,用來形容女子儀容端莊華貴,耶穌會主張聖母崇拜,與聖母的貞節等等,這些花卉在瓷器中相互彰顯意義,形成美麗而有內涵的吉祥圖案,蘊含深刻的文化寓意。

澳門仁慈堂-耶穌會瓷器的見證 - 葡萄、牡丹、稻穗(琺瑯)
澳門仁慈堂-耶穌會瓷器的見證 - 葡萄、稻穗(釉彩--紅彩)
澳門仁慈堂-耶穌會瓷器的見證 - 善惡果(青花)
澳門仁慈堂-耶穌會瓷器的見證 - 鳳蝶與凌霄花(青花)

精美的瓷器成為經典故事的媒介,將信仰與生活融合,也促成東西文化的交流。

會徽IHS-救世主

IHS是拉丁文「救世主耶穌」(Iesus Hominum Salvator ,即英文Jesus Savior of Men) 的縮寫,上面一把十字劍代表捍衛教會;三顆釘子表示耶穌受難;火焰圍繞表示熾熱的心,有時也會有心臟的樣式,是耶穌會會徽的基本圖騰。

有趣的是:當時中國的工藝師普遍不懂英文,常把 J 與 I 混淆,所以出現JHS、或SHS成為一種常態,錯體字反而成為獨有的標誌,真實記錄著語言交流的過程。

特殊會徽設計

S與X也是經常混淆的字母,西方字母是標音的符號,然而中國字是一個個富有意義的圖案,徐比斯修會(Compagnie des Prêtres de Saint-Sulpice)會徽的設計中,A、M兩個字母代表 Auspice Maria。

澳門仁慈堂-徐比斯修會(Compagnie des Prêtres de Saint-Sulpice)會徽的設計中,A、M兩個字母代表 Auspice Maria

傳到中國後,工藝師們將S書寫體轉化成柔軟的線條有如緞帶,民間信仰中日、月,以及道教太極陰陽變化的圖騰、避邪寶劍等等都融入了會徽中。

耶穌會瓷外銷,澳門為主要轉運站

「耶穌會瓷」(Jesuit ware) 在18世紀外銷歐洲瓷中,佔據一席之地;到了近代,甚至成為一個專題收藏項目。明、清海禁,葡萄牙人利用棋樟山 (聖約翰島,Ilha São João)和澳門,轉運瓷器。耶穌會瓷,便是通過這個管道,銷往亞洲包括澳門在內的18個葡屬地區,加上大西洋、南美洲6個,以及非洲22個殖民地教區使用。可知當時只是葡萄牙的市場,已經非常龎大。所以耶穌會瓷,現在歐洲市場上,有時也叫做「葡國殖民地瓷」

棋樟山現況

位於新加坡本島以南 6.5公里。原名“鹿鳴島”(Pulau Sakijang )。曾經是一個信號站,山嶺上的旗杆常掛著很多代表信號的旗幟,所以又被當地的馬來人稱為“旗島”(Pulau Bendera)。如今這小島名称是聖約翰島(St. John's Island) 。

澳門仁慈堂-耶穌會瓷器的見證 - 18世紀外銷歐洲瓷,聖約翰島, 新加坡的東南部外海的島嶼,Ilha São João
澳門仁慈堂-耶穌會瓷器的見證 - 18世紀外銷歐洲瓷,聖約翰島, 新加坡的東南部外海的島嶼,Ilha São João

耶穌會瓷在獨特的歷史背景下應運而生,融合了歐洲與東方宗教色彩,澳門獨特的地理貿易環境,使得這400多年的瓷器,能被完整地保存下來。

參考:

-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diqiuzhishiju/

- http://www.icm.gov.mo/rc/viewer/10100/23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