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原慶賀《唐人屋敷》藝術 - 慶典

龍舞,日人稱“蛇躍、蛇踴”(龍踊りは)。廟前飄揚著天上聖母的旗幟,是唐人重要的信仰之一,其他尚有觀音堂、土神堂。 彩舟燒,日本人稱龍舟競渡(ペーロン競漕),融合了福建習俗燒王船,演變為彩舟燒。 戲劇,明清戲曲流傳到日本的樣貌,唱雙簧的二名主角,皆是男性,他們妝容獨特,用粉餅將臉塗白,綁一個沖天炮的髮型,手拿扇子。

川原慶賀《唐人屋敷》藝術 - 慶典

幕府派乙名(駐唐館大使)駐守唐館設制哨所(軍營)牢堂(監獄),嚴管清商進出。因此,清商把唐館戲稱為土牢。不過,與嚴厲取締基督徒不同,每到中國傳統節日,清商可依據習俗,熱熱鬧鬧地慶祝一番。 就這樣中國文化進口到了長崎。

龍舞

蛇踴”(龍踊りは)-川原慶賀繪卷

農曆春節至元宵節(上元節),天后堂(媽祖廟)前舞龍表演,日人稱“蛇躍、蛇踴”(龍踊りは)。廟前飄揚著天上聖母的旗幟,是唐人重要的信仰之一,其他尚有觀音堂、土神堂。

川原慶賀《唐人屋敷》藝術 - 舞龍

龍舞在巨峰年(約300年前)由中國傳入。長崎市本莊町與唐館關係密切,由唐人授予舞龍技藝,首次在諏訪神社演出,大獲好評,數百年來成為長崎獨有的地方表演藝術。

因為只有中國人才相信龍,所以,從江戶時代開始,一直稱為蛇踴,直到1979年,被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才正名龍舞。傳說中,風起雲湧處,有神龍盤旋天際,呼風喚雨。於是,人民以龍舞向上天祈雨、慶祝豐年。

川原慶賀《唐人屋敷》藝術 - 中國人才相信龍,從江戶時代開始,一直稱為蛇踴

慶賀此畫捕捉了隊伍行經天后堂(媽祖廟)前,盤旋繞圈的經典動作,張力十足:領隊用長桿高舉龍珠(象徵日、月),龍頭仰望,蓄勢待發,將要一躍而上,銜住龍珠,霎時鑼鼓喧天, 號角響徹雲霄。

彩舟燒

唐人在岸邊燒王船祭奠罹難者,春夏之季,清商會舉行龍舟賽,日本人稱龍舟競渡(ペーロン競漕),融合了福建習俗燒王船,演變為彩舟燒 又融合佛教儀式 ,盂蘭節流水燈,演變為祭祀時的彩舟流、精靈流。

川原慶賀《唐人屋敷》藝術 - 彩舟燒

畫裡,人們將一艘裝飾華麗的木船,約一丈(3.33公尺)高,載上紙人貢果,一人揚幡,二人敲鑼,將船從唐館抬到街上遊行,最後,來到岸邊燒掉,引來眾人圍觀祝禱。寓意:載亡靈回唐土。畫中流露著祭典儀式的蕭索與滄涼。海面波濤起伏,慶賀大面積地用線條表現波動不安之感,畫出實景,也畫出心情。

川原慶賀《唐人屋敷》藝術 - 到岸邊燒掉,引來眾人圍觀祝禱。寓意:載亡靈回唐土

台灣 - 燒王船

在台灣長大的我,對於此畫面並不陌生,西南東港鎮,一直有王船故鄉的美名。燒王船是廟會重要的祭典活動之一。 根據文獻記載:此儀式盛行於中國閩南、廣東、蘇杭一代沿海, 由於氣候潮濕,瘟疫橫行,所以舉行燒王船儀式, 製作精美的船舫,送瘟神(溫王)回家。 儀式有二種,總稱王船祭:一種是遊天河,即焚燒船身,隨煙燼送上天際;一種是遊地河,即放水流,送祂回溫巢。 據說,康熙年間,船隻遊地河漂至台灣,自此台灣也開始盛行, 長久以來,民間對傳統習俗的高度珍視,盡力傳承,保存最完整的王船祭典儀式就在台灣。

川原慶賀《唐人屋敷》藝術 - 西南東港鎮,燒王船(網絡照片

澳門 - 放王船

學生時代隨父回澳門,到媽閣廟祭拜, 聽表哥敘述放王船的習俗, 覺得十分訝異, 難道與王船遊地河是相同的儀式嗎? 傳說古代,天后(媽祖)乘帆船來到澳門,居民製作精巧的神舟紀念她。 每年三月二十三日,天后聖誕, 前三天清晨,媽閣廟各住持,焚香燃燭,在江邊將小神舟放入海中,任其飄流而去。小舟隨波逐浪,不知所蹤。經過兩日,竟在天后聖誕前一天,安然飄回媽閣岸邊,屢試不爽。各住持又在岸邊陳設香案,恭迎小神舟回廟供奉。仔細玩味,似一脈相承,卻各有特色。 華人移居東南亞一帶, 總是將文化習俗大力傳播, 新加坡、 馬來西亞及日本都有王船祭的蹤影(《澳門掌故》)。

日本 - 王船祭

日本的王船祭,最早是隨著清商傳到東京,後遷移令頒佈,隨之傳至長崎。1655年(日本明曆元年,清朝順治十一年),暴風雨來襲,停泊在長崎港的中國船,被強風吹翻,許多人墮海溺死。生還的船員,被迫滯留於長崎,住在唐館中。每年,唐人在岸邊燒王船祭奠罹難者,也為生還者消災祈福。 川原慶賀的畫卷, 所繪就是此事。祭典適逢華人端午節,又舉辦賽龍舟祭海神。長崎人融合了燒王船、賽龍舟的習俗,成為祈求豐收、降雨的儀式之一,稱彩舟燒。

日本民族有一個非常可貴的精神, 他們吸收不同族群的文化, 但是在骨子裡堅持獨特, 快速的融合、演變、發展成為自己的文化。 經由佛教而傳入中國的盂蘭節放水燈, 在傳入日本之後, 又與王船遊地河結合, 形成饒富特色的彩舟流。留待下一篇再分曉吧。

川原慶賀《唐人屋敷》藝術 - 日本彩舟流、精靈流(網絡照片

戲劇

每年農曆二月初二,土地神的生日,舉辦廟會酬神, 廟前會搭上戲台 表演唱雙簧、 舞蹈等。
川原慶賀《唐人屋敷》藝術 - 川原慶賀繪卷

每年農曆二月初二,是土地神的生日,唐人們在土地廟前搭起一座戲檯,掛上太平歌舞的布簾,由中國官員粉末登場,酬謝神明。畫中描繪明清戲曲流傳到日本的樣貌:唱雙簧的二名主角,皆是男性,他們妝容獨特,用粉餅將臉塗白,綁一個沖天炮的髮型,手拿扇子。舞臺陳設簡單,僅透過豐富的肢體語言,伶俐的口舌,表達內容。後排樂隊有嗩吶、鑼、鈸、横笛、響板等中國樂器。階梯和臺前的官員立正觀禮,部屋二樓也站滿官員,顯示這場祭典的隆重性。

川原慶賀《唐人屋敷》藝術 - 妝容獨特,用粉餅將臉塗白,綁一個沖天炮的髮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