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朝皇帝最愛的意大利畫家郎世寧 Giuseppe Castiglione
1715年8月,郎世寧(Giuseppe Castiglione,1688-1766)抵達中國澳門。 他的風格基於對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中的色彩,西方現實主義的發展使他強調視角透視和光線明暗。 由於乾隆皇帝認為陰影看起來像泥土,因此在肖像畫中使用明暗對比技術中使用的強烈陰影是不可接受的,因此當郎世寧畫皇帝時,光線的強度減小,因此臉上沒有陰影。

1715年8月,郎世寧(Giuseppe Castiglione,1688-1766)抵達中國澳門,期間曾於澳門學習中文、並以「郎世寧」作為漢名。同年,康熙五十四年到中國時,郎世寧被康熙帝以藝術家的身份召進宮中。郎世寧在一生大半待在中國,歷代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,計約有50餘年。

劃破漆黑的新星
自利瑪竇(Matteo Ricci 1552-1610)時代以來,他打破了耶穌會傳教士藝術家未能做到的事情。原本中國的審美品味難以接受西方美學,即使中國人熱情地接受了西方的科學和力學,但藝術從未與他們共鳴。
郎世寧的風格基於對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中的色彩,西方現實主義的發展使他強調視角透視和光線明暗。他是最佳的藝術調配師,把中國美學,詩意象徵和色彩無瑕結合。他的中西柔合被中國皇帝接受了。
根據中國繪畫的品味和傳統,郎世寧能夠打造出一種新的風格,將元素與西方的藝術訓練結合起來。他的畫作是用中國材料完成的,但往往採用西方的陰影和透視技術,賦予本土主題真實感。

風格和技巧
郎世寧的繪畫風格融合了歐洲和中國的成分:感性、技巧和主題。他調整了他的西方風格,以適應中國人的口味; 例如,由於乾隆皇帝認為陰影看起來像泥土,因此在肖像畫中使用明暗對比技術中使用的強烈陰影是不可接受的,因此當郎世寧畫皇帝時,光線的強度減小,因此臉上沒有陰影。皇帝也更喜歡將他們的肖像畫成正面姿勢,因此皇家肖像通常以這種方式繪畫。

這些畫作是在絲綢上完成的,與西方繪畫不同,錯誤可以重新加工,絲綢上的筆法幾乎不可能被刪除,因此需要仔細和精確的繪畫。這幅畫需要事先詳細製作,卡斯蒂廖內在將設計描繪到絲綢上之前在紙上進行了預備圖。的例子是最重要的早期工作由郎世寧,在景觀百馬(百駿圖)。

它是在1728年為雍正皇帝繪製的。有些馬是“飛馳”的姿勢,這是歐洲畫家以前從未做過的。這幅畫是用蛋彩畫完成的在絲綢上,中國手捲的長度接近8米。它主要是按照透視規則以歐洲風格完成的,並且具有一致的光源。然而,巴洛克風格畫中典型的明暗的明暗對比陰影減少了,馬的蹄下只有陰影痕跡。









目前,郎世寧的作品現主要存於故宮博物院和台北故宮博物院,上海博物館、江西省博物館、鎮江市博物館、瀋陽故宮、天津藝術博物館也藏有一兩幅。美國克里夫蘭博物館、德國柏林的東亞美術館也藏有個別作品。
Reference:
- https://theme.npm.edu.tw/exh104/giuseppecastiglione/en/page-3.html#main